1934年11月16日,红25军以“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”为番号出师北上,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,开始了艰难的长征之路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支队伍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军,由2900余人组成,其中除了34岁的徐海东、29岁的程子华和27岁的吴焕先外,团、营干部大多20岁出头,而战士则更年轻,几乎找不到18岁以上的战斗员。
不过,虽然战士们看似稚气未脱,却已身经百战,他们各个眼神中透出成熟而老练、坚定而执着的目光。
彼时,听闻红25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,蒋介石大为震惊,遂急令在鄂豫皖苏区“围剿”的115旅和5支“追剿队”共计20个团兵力全力追击,同时令驻河南的40军、湖北省的44师共18个团兵力迎头堵击,妄图将远征的25军全部歼灭。
可以说25军如同一支利箭,北出秦岭后,又一度往西进入甘肃境内,一路上,斩关夺隘,所向披靡,但到了平凉以东地区的时候,军第35师在泾川以西设防,试图阻止红25军的前进。
于是为了避实就虚,红25军选择向崇信县城方向佯动,从而成功牵制了大量的军队。
当时王村有个王母宫塬,塬边上有一条河叫汭河,当红25军到达汭河边上的时候,并不知道它的上游刚刚下过暴雨。
由于没有船只,红军只能徒步过河。然而就在部队刚过到一半的时候,突然上游的山洪涌来,将正在渡河的几个战士瞬间被冲走。
与此同时,军部机关也正好赶到河边,吴焕先看到了险情后,站在岸上大声冲河边不知所措的队伍喊:“停止渡河,赶快组织人员抢救落水人员!”
于是有人慌乱地往下游跑去,试图搭救落水人员,有人在往岸上抢捞落水的物资,一时间大家乱作一团。
而就在这时,突然第35师104旅208团一千多人沿着王母宫塬摸了过来。
彼时,正在塬上四坡村东北角警戒的红25军第223团3营首先发现了敌人,他们鸣枪示警后,立即向向蜂拥而来的敌人进行猛烈扫射,由此压住了敌人的进攻势头。
可是,彼时红25军的先头部队已渡过汭河,一时难以回援,而后卫部队也背水而战,形势变得岌岌可危。
吴焕先亲自带领队伍从河边冲到塬上,直插敌人侧后。而徐海东也紧急命令第223团1营和2营立即投入战斗,从西南两侧反击敌人。
可任谁也没想到,正当战斗打的激烈之时,冲在最前面的吴焕先突然胸部中弹。几乎没有片刻的停顿,他訇然倒地,壮烈牺牲。
“为政委报仇啊”战士们喊着口号,愤怒地冲向已经退至塬下的敌人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将敌人全部消灭,而敌团长身上更是被打成了马蜂窝。
当天夜里,吴焕先的遗体被安置在两个条凳支起的一张门板上,徐海东泪流满面,用清水为吴焕先反复擦洗身上的血渍,并且亲手为他换上了一套干净的军装。
他的一生虽然短暂,却功勋卓著:他是红二十五军的创建者之一,还是鄂豫皖苏区、鄂豫陕苏区的创建人之一,被誉为红二十五军的“军魂”。
而毛主席也曾这样高度评价他:“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大功,吴焕先功不可没。
那么吴焕先牺牲了,而初来乍到的程子华也是“空降”到25军中的干部,尤其长征中他负伤又昏迷了两三个月,所以25军的重任本都压在了代理军长徐海东和参谋长戴季英二人身上。
可令人唏嘘的是,偏偏徐海东与戴季英又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,徐海东为人正直豪爽,而戴季英则习惯以自我为中心,行事也比较随性,所以两人之间也难以达成默契。
安顿好吴焕先后,徐海东率领部队离开了泾川地区,沿着西兰公路继续向南,逼近了崇信县城。
然而,由于连日来的行军作战,伤病员无法安置,指战员们也都很疲劳,所以这种没有后方的运动战,使部队的战斗力逐渐减弱,徐海东心知肚明。
于是,为了不被无休止的行军拖垮,徐海东与程子华决定立即离开西兰公路,往北进发去寻找陕北红军。
就这样,徐海东率队渡过了泾河,昼夜兼程的进行行军,但马家军的马鸿宾部却紧跟其后,不即不离,一直尾随到合水县的板桥镇。
眼看态势岌岌可危,徐海东为了使部队能够顺利通过合水县境,命令225团作后卫,掩护军部机关,自己亲率223团2营去包围合水县城。
就这样,225团在板桥镇内做短暂休息后,凌晨四时开始出发。谁知走不多远,马培清的骑兵团追了上来,225团的后卫部队3营立即占据有利地形,向马培清猛烈开火。
然而马培清的骑兵确实非常强硬,当骑着高头大马的马家军呐喊着冲过来的时候,红军的阻击阵地明显地处于劣势之中,几乎就要顶不住了。
彼时,前去包围合水县城的徐海东听到板桥镇方向响起了激烈的枪声,知道大事不好,又迅速率领225团2营返回板桥镇投入了战斗,掩护3营突围。
眼看态势越发严峻,就在这危急关头,225团1营营长韩先楚和政委刘震率领部队迅速占领了左翼的一座山头。并且命令战士们集中火力猛烈射击,掩护徐海东率部突围。
刘震在望远镜里发现了徐海东的身影,只见敌人的骑兵离他只有几十米了。眼看就要追上,刘震急忙对一个机枪手说:快,对准徐军长背后的敌骑兵,狠狠地打!
彼时,马培清已经认出了徐海东,顿时大喊大叫起来,而徐海东不慌不忙,带领战士们迅速一片高粱地撤退。
很快,随着高粱地里飞出的一阵密集的子弹,敌骑兵被打的鬼哭狼嚎,溃不成军。
就这样,板桥镇的战斗失利,而徐海东也不敢停留,立即率领部队向甘肃与陕西交界处的群山之中进军,不过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。
后来,在一个叫豹子川的地方,部队做了一次短暂休整。而休整期间,在临时指挥所内开了一次会,可以说当时气氛凝重得令人窒息。
原来,参谋长戴季英不仅将责任一股脑推给225团副团长张震东身上,甚至脸色铁青说道:韩先楚救援不力必须严惩。
哪知徐海东沉不住气了,他缓缓抬起头,眼中布满血丝,却燃烧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。突声音低沉却如雷霆滚过:“处分?好啊!要处分韩先楚,我先处分你!”
多年后,当韩先楚将军抚摸着闪亮的勋章时,回首板桥镇血火交织的河滩,以及徐海东那震耳欲聋的怒喝,仍清晰如昨。
要知道,军规铁律是筋骨,而血肉相连、生死不负的之情,才是这支队伍真正无坚不摧的灵魂。